首页 ›› 教学科研 ›› 教学研究
我对新课程、新教材的几点体会
2017-01-10 09:30:24

    体会一:教师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执行者、实践者,并把研究新教材当作锻炼自己的良好机会和舞台

1、很多老师(包括本人在内)可能感觉老教材体系严密、逻辑性强、知识点分布合理,对学生的要求扎实、具体,因此会“怀念”老教材,“习惯”地用原来的工作经验、教学方法给学生上课;但学生面对的是一本新改编的新教材,当他们以新课本为依据努力听老师讲“旧体系”时,就必然会很茫然:是以课本为主还是以老师的笔记为主?(当然很多学生入高中后笔记都不会作,更不用说选择参考资料了。)因此,作为老师,我们自己要先成为新课程的执行者,你可以当一个“改进者”、“完善者”,但没必要当一个“反对者”,努力实践新教材,在新教材的研究中加以改进,才能对学生的发展提供帮助。

2、实践新教材,对于江苏省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。这里没有重

点学校教师与非重点学校教师之分,有的只是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情况。因此,我觉得自己应该将本次新课改当作自己成长、成熟的一个绝佳机会,多实践、多体会、多总结、多发表自己的见解,把研究新教材作为锻炼自己的一个重要舞台。

 

体会二:作为新课改的教师,首先应该了解新课程、新教材的特点,把握课改的主旨

1、我所体会的数学新教材的特点:

①新教材重视数学知识的背景、来源和应用,部分章节、内容简化了推导过程,学生的理解不到位,记忆也不深刻;

②新教材体现知识与技能、过程与方法、价值观三大目标并重,而旧教材比较注重前两者,这就造成部分老师对“教学目标”的困惑;

③新教材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、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条件。比如“自学探究”、“数学建模”、“实习作业”等等。这又为教师考虑“教与学”的方式方面提供一个绝好的素材。

④新教材内容编排以模块形式出现,多而杂,没有旧教材那样严密、逻辑性强。“内容多、课时少”是所有教师共同感到的一个矛盾。

⑤新教材配套的习题,作业题不够理想,有的题偏、难、怪,超出学生现有知识水平,相应的参考资料更是难以找到比较合适的来应用,这又造成了“讲”与“练”不协调统一的矛盾。

⑥我感到新教材有些重要知识、例题的叙述、书写格式非常的不规范、随意,学生一节课听完后做作业时大多无所适从,不知该如何书写……

 

2、我所体会的新课改的主旨:

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,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这正是旧教材的比较薄弱之处。

 

体会三:应对困惑与矛盾的几点认识

  1、面对“内容多、课时少”的矛盾,再针对我校学生的生源实现情况,我感到我们不能“贪多”而面面俱到,这样解决不了“内容多、课时少”的矛盾,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,违背新课改的主旨。所以,我们要敢于“舍弃”一些原来要求掌握、现在基本不做要求的内容不讲。其次,初、高中衔接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知识反而要“补充”强化一下,防止学生知识衔接脱节。另外,针对我校的生源情况,我们要努力把每一节课的知识讲清楚,做到条理分明、思路清晰,不要要求过高,更不要拿一些经典的高考题来考验我们高一的学生。在此基础上,要突出重点和难点,把握一堂课的节奏,对学生的要求要简洁、明了,注意传授方法,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”,力争一课一得,循序渐进,以达到教学效果。

2、新教材特别强调知识的背景、来源,强调“用数学”的意识和能力,那么首先就应当在体现这些要求的章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强化,甚至可以“夸张”地进行强化,并以此来贯彻新教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。比如数学中的“数学建模”、“线性规划”等内容,是充分联系生活实际、挖掘学生“用数学”的意识和能力的绝好素材。这些内容就要认真备课、精讲、花大力气讲,力争每位同学都掌握“收集信息——加工分析——数学建模——求解——回归实际”这一条思路的精髓。其次,数学新教材中对于“数学的应用”一般处理得比较虎头蛇尾:引入新知识时的实例很好很生动,但一章知识结束了,却没有运用本章知识对引入的实例进行解答说明,甚至给出一些带字母的、抽象性极强的结论,这样对学生而言,相当于是“不了了之”。所以教师要注意挖掘、引申所学知识的广泛用途和意义。再次,有关测量、设计、寻求最佳方案的知识,教师精心讲解之后要多让学生自己设计测量方案、设计算法,自己得出结果,让他们体会用数学的“成功”感。有了这种“成功”的体验,正是新教材最注重的实践和创造的成功。

3、不论教材如何变,我想一节数学课(扩展到一节理科课)永远不变的主旋律应该是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、注重思维如何层层展开,注重学科最“本质”的东西的体现等等,这是永恒不变的。所以课堂上要多启发,多引导,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,不可“一言堂”。

4、新教材注重应用计算器、多媒体软件,减弱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。这一点作为教师要深刻认识:计算能力是学习理科的基本,计算能力不过关的同学是不合格的高中学生。教师在上课时切不可马虎大意,列出式子给一个答案就结束。要给学生“算”的时间自己亲自动笔去算,有的算法老师还要具体重点地讲解。总之,“思维+计算=数学”这一意识要强化、再强化。

5、新教材内容的叙述、例题求解过程的书写大多很随意,没有一个严格的规范(比如有的例题就像是“夹叙夹议”,分析过程和解答过程穿插在一起,学生如果照搬的话,一道题就要抄一页纸),所以我们老师应该备课时就注意例题讲解时的书写格式,给学生一个简明扼要的板书示范。重要的细节还要详细板演,不能认为学生对格式和书写要求肯定会、肯定没问题,其实实际则不然。

6、布置作业时,老师要先将习题做一遍,删掉难、偏、怪的题目(当然太简单的题目也没必要再做)。要对题目认真挑选,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,力争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感知习题的难易程度,尽量不要超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。

以上体会与感受,只是我几年工作中的一个初步认识,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或课题研究中进一步去实践、完善和总结。由于水平有限,有些认识、提法不当之处,敬请各位老师、前辈、同行批评、指正!

 
联系我们
在线咨询:关注学校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
地址:苏州市姑苏区宝城桥街8号
邮箱:taowugz@163.com
电话:0512-6727311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0512-67285649
邮编:215003
微信公众号
扫一扫关注
百年桃坞
苏州四中微信公众号
苏ICP备10063464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