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课程地理教材的一点变化就是增加了大量的活动性练习,这种活动性练习需要学生有较广的知识面,所以在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,实现知识迁移。如我们能恰当地联系其它学科知识旁征博引,进行有效地渗透性教学,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其它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,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而且还能集中学生注意力,并能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。
俗话说:“史地不分家”,运用史实材料可充实地理课堂。比如在讲洋流时,可举“日本偷袭珍珠港”的例子,日本人正是利用洋流的豫东规律,促使偷袭成功。
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曾经告诉学生,不同的生存发展环境还造就了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。如:英语中有句谚语:“One swallow dose not make a summer. ”常译成一句中国谚语:“单燕不报春。”这里将英语中的“ summer(夏天)”译成“春天”,其实并非误译,可以用西欧的气候特征来解释。西欧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,年均温10℃左右,夏季大约20℃,可见西欧的夏温相当于我国的春温,而燕子只因气候的适宜而飞回,不会因为人为的季节划分而在西欧是春天时飞回来。这就产生了语言表达上的差异。
又如:在讲“世界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”时,不妨利用生物课中所学的知识对地球上的生物、土壤、自然带等知识进行穿插,加深了解。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”,人们常用来形容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情况,又用“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来讲述水的循环,可见,把语文知识适时地用到地理上来,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,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。
再如:在介绍黄土高原喀斯特地形时,可借助多媒体集声、形、文 于一体的功能,展示课文《桂林山水》中山的形态的优美境界,明确地形的特点;借助初三化学中CaCO3的有关性质的演示实验展现它的成因等;又如在环境恶化教育中,可引用一定的法律条文或典型事例的报导,撰写成论文的形式分发给学生,让学生在事理前,提高认识,增强语言表达能力。
另外,政治、数学、物理等学科和地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例如,在讲述地球运动的轨迹和速度时,引进了几何中椭圆的性质和物理中的开普敦定律,分析线速度和角速度变化规律;在讲授海、陆气温差异时,引进了物理中比热的概念,分析两者性质上的差异,吸热、放热快慢特点,使海、陆气温的日、年变化差异的分析变得浅显。
在地理教学中,我们也常联系“热点”授课,寓教于乐,促进地理教学。
如:用“热点”导入新课,在讲欧洲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前,我从当时新闻中关注的“英国疯牛病”引入,启发学生思考:“英国的牛肉大量出口,说明养牛业发达,哪么英国养牛业发展与本区的气候有什么关系?”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。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,我以此为主线,进行剖析。同时“热点”也能当作“新鲜血液”注入课堂中,激发、提高、巩固学生的兴趣。如在“时区”教学中,可运用当时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“NBA热点”激趣:2000年赛季NBA篮球总决赛(步行者队—湖人队)第六场将于当地时间6月19日20时10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,我们于当天晚上8点10分在电视上能看到现场直播吗?一石激起千层浪,学生议论哗然。